编者按:七(qi)十五载波澜壮阔,七(qi)十五载春华秋实。中国人民一代(dai)接着(zhe)一代(dai)干(gan),创造了(le)令(ling)世界刮(gua)目相看的伟大成就。即日起,南都(dou)、n视频推出“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(hua)——跨越时空的接力”,走进多个行业和领域(yu),讲述几代(dai)人传承奋发进取精神,真抓实干(gan)、接力创新,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(dai)化的生动故事。
编者按:七(qi)十五载波澜壮阔,七(qi)十五载春华秋实。中国人民一代(dai)接着(zhe)一代(dai)干(gan),创造了(le)令(ling)世界刮(gua)目相看的伟大成就。即日起,南都(dou)、n视频推出“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(hua)——跨越时空的接力”,走进多个行业和领域(yu),讲述几代(dai)人传承奋发进取精神,真抓实干(gan)、接力创新,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(dai)化的生动故事。
今(jin)年9月底(di),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韶也,正为筛选(xuan)新的低镉材料忙得不可开交(jiao)。5年前,韶也与(yu)导师赵(zhao)炳然带着(zhe)一封重要(yao)信(xin)件,来到导师的老师袁隆(long)平(ping)家中。最终,袁隆(long)平(ping)在这封信(xin)件上(shang)签下自己的名字,为低镉水稻(dao)的培育争取到更多时间与(yu)机会。之后,两项低镉水稻(dao)品种成功完成成果(guo)转化。
如今(jin),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,绿色的低镉水稻(dao)便是其中代(dai)表。但回望75年前,当时的中国人民没有那么多选(xuan)择,他们仍在与(yu)饥饿(e)作斗争。“吃饭是第一件大事。”袁隆(long)平(ping)曾多次说起“禾下乘凉梦”:我梦见我种的水稻(dao)长得像高粱那么高,穗子像扫把(ba)那么长,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,我和我的朋友,就坐在稻(dao)穗下乘凉。
“禾下乘凉梦”寄托了(le)袁隆(long)平(ping)宏大的愿望:让所(suo)有人远离饥饿(e)。在知识、汗水、灵(ling)感、机遇的加持下,袁隆(long)平(ping)在1973年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杂交(jiao)水稻(dao),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%的耕地,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(wen)题。
“中国人的饭碗要(yao)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袁隆(long)平(ping)生前始终为此孜孜以求,直到耄耋之年,仍下田搞研究。梦想正在照进现实。从1949年我国粮食平(ping)均(jun)亩产(chan)仅68.6公斤,到2023年超级稻(dao)实现亩产(chan)1251.5公斤创世界纪录,从杂交(jiao)水稻(dao)的出现与(yu)应用,再到低镉水稻(dao)的研发与(yu)推广,稳稳端(duan)牢“中国饭碗”离不开三代(dai)杂交(jiao)水稻(dao)人的传承与(yu)创新。今(jin)年国庆假(jia)期前后,南都(dou)、n视频记者多方采访,记录他们那段挥(hui)洒汗水和智慧的峥(zheng)嵘岁(sui)月。
杂交(jiao)水稻(dao)。受访者供图
新中国成立之初:袁隆(long)平(ping)坚定学农信(xin)念
9月27日上(shang)午,在位于长沙的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,南都(dou)记者透过玻(bo)璃门见到了(le)实验室(shi)里的韶也。
2022年,韶也入选(xuan)湖(hu)湘青年英才,其所(suo)在团队研究的低镉水稻(dao)品种“莲(lian)两优1号(hao)”和“韶香(xiang)100”均(jun)已完成成果(guo)转化,其中“莲(lian)两优1号(hao)”入选(xuan)2022年“湖(hu)南科(ke)技十大新闻”,写入2023年湖(hu)南省政府工作报告,计(ji)划(hua)在全省推广120万亩。
看着(zhe)韶也实验繁忙,南都(dou)记者并未上(shang)前打扰。几天后,在国庆假(jia)期期间,他接受南都(dou)记者采访时称:“当时我在筛选(xuan)新的低镉材料,每年筛选(xuan)的工作量很大,近20万份,需要(yao)在海南、长沙交(jiao)替进行。”
工作中的韶也。受访者供图
谈及如何在繁重的科(ke)研工作中坚持下来,韶也向南都(dou)记者表示,自己一直被导师的老师——袁隆(long)平(ping)的精神所(suo)激励着(zhe)。
在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领域(yu),袁隆(long)平(ping)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,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字。
在多数人已经不愁“吃不饱”的今(jin)天,回望75年前,也许(xu)更能体会袁隆(long)平(ping)等老一辈农业科(ke)学家为中国粮食事业做出的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般的贡献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主要(yao)农产(chan)品供给严重短缺,“吃饱饭”曾是一件难事。
1949年,我国粮食平(ping)均(jun)亩产(chan)仅68.6公斤,全国仅有13台联合收(shou)割机。由于农业生产(chan)力低下,中国人有过很长一段凭票吃饭的日子,方寸大小的一片(pian)薄纸,直接关(guan)系(xi)吃饭的权利。
正是在新中国成立那年,19岁(sui)的袁隆(long)平(ping)为报考农学专业,与(yu)父母起了(le)争执。
1930年,袁隆(long)平(ping)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父亲毕业于南京的东(dong)南大学,在江西德安(an)县当过小学校长和督学,后来在平(ping)汉铁路局工作。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的教会学校读高中,毕业后在安(an)徽芜湖(hu)教书。
在那个动荡的年代(dai)里,袁隆(long)平(ping)曾随父母居住于北京、天津、赣州、武汉、重庆和南京等地,成长环境(jing)基(ji)本上(shang)都(dou)在大城市。父亲不理解他为何要(yao)学农,建议填报理工或(huo)者医学专业。母亲则劝他,学农将来要(yao)当农民,很辛苦。
青年袁隆(long)平(ping)。资料图
彼(bi)时,袁隆(long)平(ping)对(dui)学农的想象还来自于小学参观的一个园艺场:各式各样的花像毛毯一样铺在地上(shang),正如卓别林的电(dian)影《摩登时代(dai)》所(suo)呈现的那样,镜头(tou)里窗边外满是随手可摘的水果(guo),想喝(he)牛(niu)奶,奶牛(niu)走过来顺手接一杯……袁隆(long)平(ping)曾称,“两者的印象叠(die)加起来,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、农艺之乐”。
直到1952年,作为农学院(yuan)学生的他第一次深入农村住在农民家里,才知道(dao)原来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累又脏又穷。也正是看到农村的真实场景后,袁隆(long)平(ping)更加坚定学农的信(xin)念:吃饭是第一件大事。
有文章记载,上(shang)世纪50年代(dai),尽管尚无粮食安(an)全概念,但基(ji)于当时粮食供给严重匮乏的形势,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(chan)和供应问(wen)题。所(suo)谓“农业关(guan)系(xi)国计(ji)民生极大。要(yao)注意,不抓粮食很危险(xian)。不抓粮食,总有一天要(yao)天下大乱。”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”
当时,或(huo)许(xu)没有谁能想到,一棵即将给中国粮食事业带来巨(ju)变的稻(dao)株,正在农田里悄然酝酿生长。
七(qi)八十年代(dai):杂交(jiao)水稻(dao)接力研发之路
1960年7月,袁隆(long)平(ping)在湖(hu)南安(an)江农校当教员时,发现了(le)“鹤立鸡群(qun)”的“天然杂交(jiao)水稻(dao)”稻(dao)株,并通过人工去雄(xiong)杂交(jiao)的试(shi)验,证实水稻(dao)确实存在杂种优势,可以提高产(chan)量。
但在那时,“水稻(dao)不具有杂种优势”学说正垄断着(zhe)科(ke)学界,即使国外有科(ke)学家提出水稻(dao)有可能有异花授粉的能力,也未有人实践(jian)成功过。
1964年,袁隆(long)平(ping)决定勇闯“水稻(dao)等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”的禁区,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(dao)雄(xiong)性不育研究,并于1966年首次发表《水稻(dao)的雄(xiong)性不孕(yun)性》论文,奠定了(le)杂交(jiao)水稻(dao)技术的理论基(ji)础,实现了(le)水稻(dao)育种的历史性突破。
袁隆(long)平(ping)(左二)。资料图
苦心研究6年,1972年,袁隆(long)平(ping)成功选(xuan)育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(chan)的“不育系(xi)二九南1号(hao)a”,并组织全国杂交(jiao)稻(dao)研究协(xie)作组共同攻关(guan),攻克了(le)“三系(xi)法”配套难关(guan)。一年后,杂交(jiao)水稻(dao)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,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%的耕地,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(wen)题。
1974年,袁隆(long)平(ping)成功利用水稻(dao)杂种优势培育出世界上(shang)第一个实用高产(chan)强优势组合“南优2号(hao)”,开辟了(le)粮食大幅(fu)度增产(chan)的新途径(jing),这一成果(guo)在上(shang)世纪90年代(dai)早期开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(wen)题的首选(xuan)技术。
数据显示,1976年全国杂交(jiao)水稻(dao)种植面积跃升到13.8万公顷(qing),较(jiao)1975年扩大了(le)369倍,使杂交(jiao)水稻(dao)推广进入到1976-1979年的快速增长期。
在杂交(jiao)水稻(dao)被逐渐端(duan)上(shang)饭桌的同时,中国迈进改革开放时期,粮食事业也迎来新发展。
资料记载,1978年,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和提高粮食价格,极大地调动了(le)农民的积极性。当年,中国粮食产(chan)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,达到30477万吨,增长了(le)7.8%。次年,由于国家大幅(fu)度提高粮食收(shou)购价格,粮食统购价提高20%,超购部分加价50%,粮食产(chan)量又增长8.9%。
1979年,袁隆(long)平(ping)赴菲律宾出席国际水稻(dao)所(suo)召(zhao)开的学术会议,宣读了(le)《中国杂交(jiao)水稻(dao)育种》论文,获得与(yu)会者肯定,众人一致认为中国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。
那一年,袁隆(long)平(ping)49岁(sui)。世人尊崇(chong)他为“杂交(jiao)水稻(dao)之父”。荣誉加身、万众瞩(zhu)目,袁隆(long)平(ping)步(bu)履未停,带领杂交(jiao)水稻(dao)事业不断迈入新阶段。
1984年,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在长沙成立,成为国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发的科(ke)研机构,袁隆(long)平(ping)担(dan)任中心主任。
两年后,袁隆(long)平(ping)在论文《杂交(jiao)水稻(dao)的育种战略》中提出将杂交(jiao)稻(dao)的育种从选(xuan)育方法上(shang)分为“三系(xi)法”、“两系(xi)法”和“一系(xi)法”三个发展阶段,即育种程序朝(chao)着(zhe)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;从杂种优势水平(ping)的利用上(shang)分为品种间、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,即优势利用朝(chao)着(zhe)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。
但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(feng)顺。1989年,“两系(xi)法”水稻(dao)制种遇挫,水稻(dao)出现“打摆子”的情(qing)况。否定、质疑的声音蜂拥而至。
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国辉。受访者供图
“那个时候有教授出来公开发表论文反对(dui)‘两系(xi)法’,认为‘两系(xi)法’种子生产(chan)时若(ruo)遇到生长环境(jing)温度的突然变化,其中的不育系(xi)水稻(dao)‘育性’容易受环境(jing)温度影响发生转变,可能给生产(chan)带来重大损失。”
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国辉,曾是袁隆(long)平(ping)主管科(ke)研的助手。他向南都(dou)记者回忆道(dao),“也就是说,如果(guo)低温来了(le),不育系(xi)会出现自己可育的情(qing)况”。
面对(dui)挫折和非议,袁隆(long)平(ping)及其团队没有害怕(pa)和退缩。为突破“两系(xi)法”制种,袁隆(long)平(ping)继续(xu)深入田间地头(tou)工作。他发现,在进行“两系(xi)法”制种时,水稻(dao)有可能有光敏感和温敏感或(huo)光温敏,并通过调整实验条(tiao)件完成“两系(xi)法”水稻(dao)实验。
新世纪初:师徒合作杂交(jiao)稻(dao)高产(chan)攻关(guan)
时间即将进入千(qian)禧年,稻(dao)田里传来好消息。
1995年8月,袁隆(long)平(ping)郑重宣布:我国历经9年的“两系(xi)法”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,可以在生产(chan)上(shang)大面积推广。正如袁隆(long)平(ping)在育种战略上(shang)所(suo)设(she)想的,“两系(xi)法”杂交(jiao)水稻(dao)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(chan)效果(guo),普(pu)遍比(bi)同期的“三系(xi)”杂交(jiao)稻(dao)每公顷(qing)增产(chan)750-1500公斤,且米质有了(le)较(jiao)大的提高。
据统计(ji),1995年和1996年,我国粮食生产(chan)快速发展。1996年总产(chan)达50453万吨,增长8.13%,首次跨上(shang)50000万吨的大台阶。
同年,原农业部制定和立项了(le)中国超级稻(dao)育种计(ji)划(hua)。袁隆(long)平(ping)设(she)计(ji)了(le)超高产(chan)株型(xing)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(jiao)稻(dao)的技术路线。
吴朝(chao)晖(左)与(yu)老师袁隆(long)平(ping)。受访者供图
“我们能走多远、达到亩产(chan)多少,其实并不知道(dao)。”2002年,31岁(sui)的吴朝(chao)晖进入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,加入超级杂交(jiao)稻(dao)的研究队伍。
吴朝(chao)晖告诉(su)南都(dou)记者,在他工作仅仅一个多月后,袁老师给了(le)他第一个机会。“10月份,需要(yao)安(an)排专家们去海南三亚的基(ji)地做南繁实验。袁老师就说,小吴小伙(huo)子刚来,去海南试(shi)一试(shi),自己去种一亩田,看看到底(di)有什么水平(ping)。”
南繁,是指(zhi)将水稻(dao)、玉米、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,在当地秋季收(shou)获后,冬季再拿到南方亚热带、热带地区繁殖和选(xuan)育的方法。这样一年可多繁育一至两代(dai),一年干(gan)两年甚至是三年的活,加速育种进程,缩短育种年限。
在三亚南繁基(ji)地设(she)置高产(chan)攻关(guan)示范(fan)田,这对(dui)刚入行的吴朝(chao)晖来说,是个不小的考验。“讲实话,我心里直打鼓,因为我需要(yao)完全负责给一亩以上(shang)的水稻(dao)施肥、打药等工作,还要(yao)完成产(chan)量攻关(guan)指(zhi)标。”
通过结合理论与(yu)实践(jian),吴朝(chao)晖的水稻(dao)种成了(le)。“袁老师和师母邓老师来海南看了(le)我种的水稻(dao)之后对(dui)我说,选(xuan)人没选(xuan)错,小吴不错。”此后,吴朝(chao)晖便跟着(zhe)袁隆(long)平(ping)“南征北战”,在全国多个基(ji)地进行杂交(jiao)稻(dao)高产(chan)攻关(guan)。
师父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。2004年至2008年,吴朝(chao)晖选(xuan)择继续(xu)深造,成为袁老师在中南大学的植物学博(bo)士(shi)研究生。
2006年,袁隆(long)平(ping)提出“种三产(chan)四”丰产(chan)工程,同时还提出良种、良法、良田、良态的“四良”配套主张(zhang),推动超级杂交(jiao)稻(dao)研究成果(guo)转化为现实生产(chan)力。
正在读博(bo)的吴朝(chao)晖继续(xu)贯彻理论与(yu)实践(jian)相结合的原则,在杂交(jiao)水稻(dao)的栽培工作中持续(xu)耕耘。
“从引进、消化到原始创新,从改良型(xing)强化栽培到‘双超’栽培、‘三强’栽培、‘四良配套’栽培,高产(chan)栽培技术在袁老师的指(zhi)导下与(yu)时俱进,不断刷新高产(chan)攻关(guan)纪录。”
吴朝(chao)晖向南都(dou)记者发来一张(zhang)图片(pian),上(shang)面记录着(zhe)袁隆(long)平(ping)向研究中心的员工们提出的三大任务要(yao)求,其中第一条(tiao)便是“向超高产(chan)冲刺”,目标是:一季稻(dao)18吨/公顷(qing)(1200公斤/亩);双季早稻(dao)10.5吨/公顷(qing)(700公斤/亩);双季晚稻(dao)12吨/公顷(qing)(800公斤/亩)。
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的科(ke)研试(shi)验基(ji)地。南都(dou)记者 周敏萱 摄(she)
截至目前,杂交(jiao)水稻(dao)已经实现五轮产(chan)量跃升。
2000年、2004年、2011年和2014年实现亩产(chan)700公斤、800公斤、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(dao)育种第一期、第二期、第三期和第四期育种攻关(guan)目标,该项研究两度被两院(yuan)院(yuan)士(shi)评为“中国十大科(ke)技进展”。2017年超级杂交(jiao)稻(dao)高产(chan)攻关(guan)亩产(chan)超1100公斤。
新一代(dai):不断尝试(shi)创制优质低镉水稻(dao)
“我们依旧会朝(chao)着(zhe)袁老师提出的高产(chan)目标前行,保证国家粮食绝对(dui)安(an)全。但我们同时也会注重提升水稻(dao)品质,实现绿色安(an)全。”谈及新一代(dai)“杂交(jiao)水稻(dao)人”的责任,韶也向南都(dou)记者说道(dao)。
绿色安(an)全,这个看似普(pu)通寻常(chang)的要(yao)求,却是不小的科(ke)研难关(guan)。水稻(dao)是天生喜镉的植物。一直以来,不少研究人员参与(yu)到破解这一“天性”的工作中来,但都(dou)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。曾有业内知名的水稻(dao)专家说过,“低镉水稻(dao)的研究,极有可能是个伪命题”。
真伪与(yu)否,实践(jian)便知。就像袁隆(long)平(ping)经常(chang)说的一句话:电(dian)脑里长不出水稻(dao)。
赵(zhao)炳然(中)和团队成员在进行讨论。受访者供图
2017年,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赵(zhao)炳然带领团队开始尝试(shi)通过物理、化学手段使优质常(chang)规稻(dao)、杂交(jiao)水稻(dao)父本和母本的osnramp5基(ji)因发生定向突变,以实现低镉高产(chan)。韶也便是团队成员之一。
据赵(zhao)炳然介绍(shao),诱发基(ji)因突变的手段很多,但基(ji)因往哪(na)个方向变,变了(le)之后怎么找寻到,变异会表现出什么性状(zhuang),却难以捉摸,只能不断地试(shi),失败了(le)再试(shi)。
团队采用化学试(shi)剂、伽马射线、电(dian)子加速器(qi)等各种方式,“我们还把(ba)种子送上(shang)了(le)太空”,尝试(shi)了(le)多种筛选(xuan)办法,但近30万株亲本材料,一株成功的都(dou)没有。“每尝试(shi)一种方法,都(dou)是信(xin)心满满地开始,灰(hui)头(tou)土脸地结束,几轮折腾下来,确实有点灰(hui)心了(le)。”谈起那段经历,韶也不免(mian)感到沮丧。
通过查阅(yue)大量文献与(yu)反复实验验证,2019年,赵(zhao)炳然团队终于发现重离子辐照诱变这一手段的可能性,创立理化诱变突变体定向选(xuan)育方法,并得到具有低镉特性的母本“莲(lian)1s”。
但问(wen)题仍然存在——位于甘肃兰州的重离子加速器(qi),是宝贵的国家大科(ke)学装置,其束流时间是极其稀缺的资源,能分给赵(zhao)炳然团队的时间非常(chang)稀少。
在赵(zhao)炳然(左)、韶也(中)陪(pei)伴(ban)下,袁隆(long)平(ping)院(yuan)士(shi)在写给中科(ke)院(yuan)近代(dai)物理研究所(suo)的信(xin)件上(shang)签名。受访者供图
“我当时就想着(zhe)要(yao)找袁老师。”赵(zhao)炳然向南都(dou)记者回忆道(dao),2019年12月1日,他和韶也带着(zhe)一封向中科(ke)院(yuan)近代(dai)物理研究所(suo)申请束流时间的信(xin)件,来到老师袁隆(long)平(ping)家中。彼(bi)时,袁隆(long)平(ping)的身体已大不如前,但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欣(xin)喜非常(chang),并询问(wen)研究进展与(yu)突破。随后,袁隆(long)平(ping)在信(xin)件上(shang)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。
在获得充(chong)足的重离子辐照种子后,团队成员们又借助改良“液体活检”这一肿瘤诊断技术,应用到水稻(dao)m1代(dai)突变材料的筛选(xuan)工作中。
确定筛选(xuan)方法后,近10万粒种子播(bo)撒到试(shi)验田间,成功长出7万多株水稻(dao)。8月的长沙酷热难耐,韶也每天早上(shang)8点到晚上(shang)6点,除了(le)吃饭都(dou)在试(shi)验田里。白天取了(le)叶子做好标记,晚上(shang)分装、编号(hao)……为在水稻(dao)生育周期完成筛选(xuan)工作,韶也放弃了(le)周末与(yu)假(jia)期。
最终,在赵(zhao)炳然的带领下,韶也利用该技术创制首个高档优质低镉水稻(dao)“韶香(xiang)100”;完成了(le)隆(long)平(ping)高科(ke)“臻两优8612”的低镉化改良,即“莲(lian)两优1号(hao)”。这也是世界首次在m1代(dai)进行目标突变筛选(xuan)并获得成功。
2023年,低镉型(xing)“臻两优8612”在湖(hu)南省推广107万亩,全部实现安(an)全生产(chan)、丰产(chan)增收(shou),今(jin)年,“臻两优8612”在湖(hu)南省有更大面积的推广。
数十年来,杂交(jiao)水稻(dao)的研究技术在进步(bu),研究人员在代(dai)换,研究范(fan)围在扩大,但有些东(dong)西依旧没变。
湖(hu)南杂交(jiao)水稻(dao)研究中心研究员赵(zhao)炳然。南都(dou)记者 周敏萱 摄(she)
采访途中,赵(zhao)炳然指(zhi)着(zhe)衬衫胸口处的logo对(dui)南都(dou)记者说:“韶香(xiang)100的‘韶’就是韶也的‘韶’。”他多次提到,希望将机会留给有真才实干(gan)的年轻人。被问(wen)到这样的想法是否师承于袁隆(long)平(ping),赵(zhao)炳然点了(le)点头(tou)。
在杂交(jiao)水稻(dao)事业中,老一辈开创先河,接棒者增产(chan)提效,新生代(dai)助力绿色、安(an)全发展。
韶也向南都(dou)记者表示:“在前辈开创的基(ji)础上(shang),现在室(shi)内实验和田间育种的条(tiao)件都(dou)有了(le)很大的提高。我们也将好好利用这些基(ji)础,围绕水稻(dao)产(chan)业发展的关(guan)键问(wen)题,勇于创新,扎(zha)根田野,为保障我国粮食安(an)全做出更多贡献。”
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(hua)——跨越时空的接力
总策划(hua):戎明昌 刘江涛(tao)
执行策划(hua):王佳
统筹:南都(dou)记者 向雪妮
主笔:南都(dou)记者 马辉 张(zhang)倩寒
本期采写:南都(dou)记者 周敏萱 发自湖(hu)南长沙